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全方位服务和助推企业发展
2012-08-03
1007
和讯网 编辑:Alex
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成立于1995年,目前,园区已形成软件、集成电路、高端数字装备、网络通信和信息服务五大主导产业,聚集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成为“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支撑园区和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的核心产业园区。
齐鲁软件园作为特色产业园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始终坚持“营造环境,拉动产业”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构建技术支撑、人才积聚、企业协作、企业创新、融资保障、知识产权六大服务平台,在技术、人才、政策、法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撑,为企业的跨越发展配置强力“引擎”。
针对企业开发应用系统在环境搭建、技术跟踪、质量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软件园瞄准企业技术需求,陆续投入12亿元资金建立了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技术支撑平台。现已完成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媒体技术、通信测试、量子通信研发、卫星通信研发、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研发八大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园区还与山东省软件测评中心和山东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查院两大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协议,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上的便利。园区不断完善升级的技术平台,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齐鲁软件园根据园区产业特色,着力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开创了校、企、园“三位一体”的育才模式。与38所高校实施“校企人才对接工程”,将企业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培育理论与技术兼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成了19000余平方米的公共培训基地,面向对日外包、通信、动漫等发展较快的产业需求进行有计划的人才培训。软件园还利用“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等平台,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企业对软件开发中高端人才的需求。为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与多家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为园区企业输送了90%以上的中高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与美国、德国、印度等国IT企业相比,目前我国多数软件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偏弱,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企业之间“互挖墙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针对这种情况,齐鲁软件园创新思维,独辟蹊径,在产业组织上,以市场和技术协同为导向,成立了电力软件企业联盟、交通运输软件企业联盟、通信企业联盟、国际合作联盟等五大产业联盟,成为园区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组织形式。产业联盟的成立,整合了行业技术和市场资源,改变了企业生存单兵作战的成长模式。通过搭建新型行业组织“虚拟航母”,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走向合作,让中小企业“抱团”闯市场,不仅提升了行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而且拉动了产业链条,使整个行业快速、平稳发展。
为解决园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软件园为企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融资手段。通过融资平台设立产业发展资金、担保资金,采取银企对接方式,帮助企业累计获得财政资金、各类科技和产业扶持计划、风险投资逾10亿元。
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作为齐鲁软件园自主创新能力高速发展的助推器,建有软件、信息、通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及配套设备五大重点领域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媒体技术、通信测试、量子通信研发、卫星通信研发、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研发等七大技术支撑平台。研究院瞄准国际国内技术领域前沿,吸引创新团队入驻,填补了济南信息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目前,研究院担负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前沿研究、技术创新与集成研究、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
知识产权保护是海外对华投资与中外企业合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影响国内企业R&D投入的重要因素。在知识产权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科技水平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国内企业遭遇侵权案件的事例比比皆是,频频给企业发展带来困扰。为应对知识产权全球化带来的这些挑战,创新园成立了园区企业维护知识产权同盟,设立300万元的赔偿基金,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先行赔付机制。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全国首开先河采取先刑事后民事的做法,形成政府组织、部门配合、企业共同参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强大声势,提高了园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消除了企业做大做强道路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