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建筑和交通节能减排相关情

2012-08-22 655 国新办网 编辑:云龙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上海作为世界特大型城市和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在按照中央要求努力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节能减排是上海发展中一项紧迫任务,其中建筑和交通节能减排是两个重要方面。



  (一)

  上海市建筑节能取得新进展


  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上海从人多地少、环境资源约束接近极限的市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探索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体制机制保障有力的工作路径,形成了政策体系、计划体系、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等5大体系,建筑节能由单体建筑节能向区域整体节能延伸,由建筑节能建设管理向建筑节能服务产业延伸。

  2011年1月1日起,《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正式开始施行。结合条例实施,开展了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工作,颁布了《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和《关于贯彻〈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若干意见》;修订了《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出台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计量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编制完成《上海市“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这些规范性文件和专项规划的出台,为本市建筑节能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同时,本市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深化,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根据本市气候特点和建筑节能发展的技术路线,在建设部的指导帮助下,去年修编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该标准将本市的节能设计标准提高到65%,并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更加注重建筑外门窗、建筑外遮阳等的节能效果。重点开展了居住建筑气候适应型节能技术体系、保障性住房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等相关重大课题研究。同时,新编和修编了《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规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等。

  一、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从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推广绿色建筑的力度明显加大。今年4月,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三成;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力争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上海是全国最早开展绿色建筑示范的城市,市建设交通委在2008年起就开展绿色建筑推进工作。近期本市在推进绿色建筑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七个方面的进展:

  1、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的地方标准

  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市建设交通委已经编制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了符合本市经济发展趋势、适合上海地域气候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这个地方标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为本市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完善了绿色建筑的专项资金支持政策

  本市新修订的《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将于9月15日起实施,其中,新增了针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资金扶持政策,对获得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的示范项目,每平方米最高可补贴60元,单个项目最高可补贴600万元,保障性住房项目最高可补贴1000万元。这个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3、制定了发展绿色建筑的专项规划

  在《上海市“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中,对绿色建筑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有着明确的要求。本市还制定了《上海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以及《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形成计划体系的框架,指导和促进绿色建筑等节能建筑的发展。

  4、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绿色建筑项目

  截至今年6月,本市共有54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位列全国第三。同时,2011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16个项目中上海有8个项目分别获一、二、三等奖,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5、把推广绿色建筑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措施

  本市依托虹桥商务区等8个低碳实践区和7个低碳新城建设,以及国际旅游度假区和世博后续开发利用等2个重大建设项目,将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低碳建设、运营与交通节能、低碳生活融为一体,更好地引领和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

  6、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率先推进绿色建筑

  “十二五”期间,本市计划建设10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并在保障性住房中率先推进绿色建筑,使民生工程更惠民。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6月,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和上海市住宅发展中心联合发布《关于2012年在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2012年,本市当年度开工量10%以上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设计建造,并且鼓励设计建造二、三星的高星级保障性住房。

  7、推动了一批企业在发展绿色建筑中创造佳绩

  据统计,本市现有能源审计机构、能效测评机构、分项计量服务单位和合同能源管理单位等各类建筑节能服务机构约60家,建筑节能材料设备生产供应单位数百家,本市绿色建筑的上下游产业链正在形成。

  二、全面推进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建设

  据测算,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的用能强度是普通公共建筑的2~3倍,是居住建筑(住宅)的5倍左右。因此,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工作,是国家和本市推进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年来,本市通过对200多幢公共建筑进行用能监测,对450多幢公共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对近300幢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1000多幢大型公共建筑开展能耗统计等一系列工作,摸清了本市公共建筑的能耗水平和用能特征。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建设。

  1、优化标准编制,提升项目监管水平

  2009年,市建设交通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对分项计量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和维护运行的全过程提出了统一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和系统采集数据满足统一监管的要求。为适应本市建筑节能形势的发展和新的需求,近期,市建设交通委以《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为依据,对该规范又进行了修编,进一步提高其适用性和可执行性,修订后的规范更名为《公共建筑用能监测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且上升为强制性规范,自2012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

  2、出台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的实施意见

  今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在年内建成1个建筑能耗监测市级平台、17个建筑能耗监测区级分平台和1个市级机关办公建筑能耗分平台;对单体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以及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用能分项计量装置的安装及联网;到2015年,建成基本覆盖全市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

  3、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

  目前,这个监测系统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中:

  市级平台已经初步成形,它具有对本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能情况的能耗统计、综合评价、对标分析、行业监测、定额标示等功能,负责提供全市各领域建筑的用能状况监测和分析。

  全市17个区县正在逐步建设中的区级分平台,具有对本行政区域内区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能效评估、监测预警等功能,并向区县管理部门提供用能状况监测分析。

  市级机关分平台负责向市机管局提供市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用能状况的实时监测、节能诊断、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分析。

  下一步,本市将不断提高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在对新建项目强制实行分项计量的同时,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逐步实行能源审计和分项计量改造,充分发挥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在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

  上海交通节能减排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本市交通运输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多年来上海交通行业坚持多管齐下,以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为抓手,着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全市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交通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行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以相对较低的能耗增长支撑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一)交通节能监管框架初步形成,政策激励机制初步建立

  建立上海市交通节能减排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本市交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制定了《上海市交通节能减排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飞机翼梢小翼改造等多个项目给予了支持,激发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

  “十二五”期间交通行业将实施更为严格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总量与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双控”制度。到2015年本市交通运输业(不含社会客货车)能源消费总量力争控制在2680万吨标准煤左右,“十二五”年均增幅比“十一五”期间下降2-3个百分点,能耗净增总量力争控制在580万吨标准煤左右,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政策,轨道交通快速发展

  一方面,大力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1668万乘次,其中上海轨道交通经过近17年的建设,目前已开通运营12条线路、运营里程已达454公里,车站共计280座,日均客运量达到575.6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14.4%提高至2011年35%。公共汽(电)车线路达到1202条,线网长度达到7248公里,其中公交专用道达到161.8公里,日均客运量770万人次。

  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公交出行优惠政策,扩大受益人群范围。自2006年,本市试点开展公交优惠换乘以来,本市公交出行优惠政策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收益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公共交通优惠乘车日均客运量达到360万乘次,其中,老人免费乘车日均达到57.5万乘次,优惠换乘日均达到248.5万乘次。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继续完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力争到2015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市民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50%

  (三)不断优化集输运体系,提高水水中转比例

  积极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利用港航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大力推进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示范工程,加强港口与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促进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推动洋山深水港区的江海直达,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引导中远距离的公路集疏运量向水路转移。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由2005年的27%提高至2011年的41%。

  “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和集装箱内河港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提高至45%。

  (四)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实施了一批成效显著的节能减排项目,其中13个项目获得本市节能减排扶持资金的支持, 9个项目获得国家交通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补贴, 6个项目获评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车”方面: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实施乳化柴油在公交汽车上的试点应用;编制了《汽车驾驶节能操作规范》,举办了开展公交汽(电)车安全节能驾驶竞赛;推广车辆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

  “船”方面:开展在用船舶节能技术改造;推广船舶能效管理系统应用;推进船用岸电技术的应用;创新经济航速管理模式。

  “路”方面:加快推进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实现了本市射线高速公路ETC车道平均覆盖率100%,同时积极加强与兄弟省市的协作,目前ETC在长三角两省一市实现了互联互通;开展隧道绿色照明应用示范工程,推进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的应用。

  “港”方面:实施港区绿色照明改造工程,开发应用港区集装箱堆场智能调度管理系统。推广应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和港口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油改电”。

  “航空”方面:加装飞机机翼翼梢小翼等技改项目;实施桥载电源替代航空煤油的辅助动力装置(APU);实施机场电梯、空调变频改造。

  “轨道交通”方面:借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运营机车和轨道车站进行综合节能示范改造,车公里能耗从2005年的5.56度下降到2011年的4.37度。

  “智能交通”方面:利用世博契机,初步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整合了全市各方交通信息和资源,通过网络、电视电台、咨询热线、可变信息标志牌、手机、车载导航、触摸屏查询终端等多种方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出行信息服务。

  “十二五”期间,本市还将进一步加大示范项目扶持力度,推广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全面提升行业节能减排科技水平和保障能力。

  (五)形成良好的交通节能减排氛围

  本市以多种形式和活动为载体,努力倡导低碳交通理念,在2010世博会期间,鼓励游客采用集约化交通方式出行,近90%的游客使用公共交通等集约化交通方式入园,自驾车仅占6%,实现了集约化交通方式的引导目标。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并逐步在社会中建立起“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的理念。同时积极在行业中开展安全节能减排技能大赛活动,推广节油驾驶技巧,开展节能减排(JJ)小组活动,发动交通行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思考、实践和交流.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继续通过开展“低碳出行周”、“城市无车日/周”、“每月少开一天车”等全民活动,依托社区加强交通节能宣传,在全社会中树立节能型交通消费观念。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