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和碳中和 到底几个意思?

2022-03-16 655 gjys004

2022年全国两会(十三届五次会议)刚刚闭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再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前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步伐越来越稳健,路径越来越清晰。在能源领域,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推进技术研发,节能降碳。推进“双碳”工作,不只是挑战,还将创造巨大的发展机会。

视频来源:抖音“dazhihui”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相比,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强调节奏,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

双碳起源和近展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据悉,在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正在陆续出台包括工业、农业、住宅、城乡、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十大实施方案,17个省份已经完成了“双碳”实施方案的对接、衔接,顶层设计和中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具体项目全面推进。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地区一度存在减碳层层加码的现象。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一、能源生产端(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当前,国际市场上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立足国内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对于稳经济、保民生至关重要。从去年能源保供形势看,煤电以全国46.6%的装机贡献了60%的电量。预计到2060年,电力系统仍需保留一定的煤电,煤电在一段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另一种途径是现代煤化工。尽力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开启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新阶段。一手抓有序推进化石能源的“减法”,另一手做好清洁能源的“加法”。按照规划,我国要在沙漠、戈壁、荒漠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据悉,第一批装机规模约1亿千瓦的沙漠、戈壁、荒漠风电光伏基地已有序开工建设,第二批基地项目组织加快推进。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电力市场消纳空间不足、电网和电源建设时序不匹配、灵活性调节资源不足等问题。推动能源低碳转型,还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当务之急是建设全国公开统一的电力市场,改革电力价格体系。建议创新市场交易机制,使企业用户可以直接采购各类清洁能源。二、能源消耗端(技术研发,节能降碳)推进“双碳”不仅涉及能源结构,也涉及工业领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据悉,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政策已制定完成,相关的标准制定、统计、核算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未来一些行业产能控制政策也将出台,对整个行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挑战不容小觑。钢铁行业走向碳达峰碳中和,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低碳技术进步,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和技术推广。推进“双碳”工作,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各行各业都按照新的标准,扎实推进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高水平项目,将创造巨大的商业机遇和发展机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清洁能源、低碳技术投资,绿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三、碳市场(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2021年7月1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告称,根据国家总体安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于7月16日开市。

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全国碳市场推出后,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目前唯一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在市场启动初期,将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暂时不允许机构和个人参与。

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是考虑到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同时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开市,第一批交易正式开启。视频来源:抖音“时局大财鲸”

2

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这个时间点并非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平台期,其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碳中和则是低碳发展的最终目标。净零排放不是不排放,而是合理的排放量都被生态环境正常吸收了,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