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2-03-14
1069
gjys004
陈云关于发展经济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一组论述
9月18日把修改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送周恩来审阅。在修改《决定》稿时加写了一条:“开展造林运动对于水土保持和保护农田水利关系甚为密切。各地务须抓紧季节,采取必要步骤,在同时保证数量和质量的条件下,做好今冬明春的造林工作。”
1957年9月18日,《陈云年谱》(中卷),第399页
工业支援农业应该分别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要考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问题。中国人口多,解决吃饭问题,一要开荒,二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还要在山上打主意。造林是国家百年大计,它既与农业增产有关,又与工业建设有关,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它。
1961年9月27日,《陈云年谱》(下卷),第96页
认识地质情况要有个过程,不要一碰到困难就灰心。你们已经找到了油,储量不清楚,要再接再厉。要注意环境污染问题,在生产设计的同时就要做好防止污染的设计,不要等到事后再解决。
1975年7月19日,《陈云年谱》(下卷),第198页
冶金部要把重点放在钢铁的质量、品种上,真正把质量、品种搞上去,就是很大的成绩。这样做,二十年时间,其他的工业、交通运输都可以跟上来,科学技术力量也可以跟得上,城市建设也可以跟得上。防止污染,必须先搞,后搞要多花钱。生活水平多数达到中等,少数可以先富起来。大体上差别不大,但是还有差别。要甘肃赶上江南,不容易。
《坚持按比例原则调整国民经济》,1979年3月21日,《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50页
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尽早注意。
(一)全国各地的水资源情况。农业要用水,工业要用水,人民生活要用水。有些地区水资源已很紧张,如天津、北京等地。今后工厂的设立必须注意到用水量。有些工厂因为矿藏关系只能在当地开办,有些工厂可以而且应该在有水的地方办。即使有水资源的工厂,也应该有节约用水的办法。
(二)工业污染问题。现已办了的工厂,哪些还未处理污染问题的,我们应该心中有数,逐步加以改变。今后办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这是重大问题。
以上两个问题,可否请依林同志商请有关经济研究机构或有关单位收集材料,在两三个月内各准备一份意见书,以便讨论。
《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1979年6月17日,《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63页
随着工业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注意保护环境,一定不要使黄浦江水系受到污染。
1986年5月18日,《陈云年谱》(下卷),第394页
这两份材料你们那里也有,现送去请再看看。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件事,一是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二是要花点钱,增加投资比例;三是要反复督促检查,并层层落实责任。
请告诉有关部门,这方面的材料,以后注意送我看看。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大国策》,1988年8月27日,《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64页
种田必须养地;承包工交企业的,必须确保设备完好率。化肥用得越多(超过一定数量),土地就越瘦,今后必须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要研究现在农民不重视农家肥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比如不少企业为了完成承包数,硬拼设备,带病运转。近年来安全事故增多,恐怕与此有关。企业一定要维护好设备,特别是关键设备,四个九不行,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总之,要看到,现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掠夺式的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
《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1988年10月8日,《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65页
张光斗、陈志恺同志就我国水资源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之后,提出了很重要的意见。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
《从战略高度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1990年6月6日,《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75页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邢广益
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研究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和认识,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又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里带领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国家而不懈努力。长期主管新中国经济工作的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就十分关注环保问题,一再强调“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
陈云对开发和综合利用土地、水、森林,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等工作有过许多重要论述,重温他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和思想,对于当前推进“双碳”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要搞好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出于改变落后面貌的急迫愿望,在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弱化环境保护的现象。陈云较早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呼吁要对资源做好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1957年9月18日,他在报送周恩来总理审阅的文件中,在生产部分专门加写了一条“开展造林运动对于水土保持和保护农田水利关系甚为密切”。在具体工作中,他对合理耕作制度、综合用水和综合造林等工作都做了规划和部署。
第二,保护环境要防害于先、预防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重视提前采取举措防止污染。1979年6月17日,陈云在给李先念、姚依林的信中特别提到,“今后办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在这一方面,红色“管家”陈云从不吝惜成本,他甚至指出“防止污染,必须先搞,后搞要多花钱”“这个钱总是要花的,晚花不如早花”。
第三,把保护环境提高到国策的高度。早在1981年3月,陈云就指出环境保护“都必须有百年或几十年的计划”。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陈云逐渐将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高度。1988年8月,他提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并阐述了环境保护的三点具体意见: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要花点钱,增加投资比例;要反复督促检查,并层层落实责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改革开放以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在神州大地舒展开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一直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部署,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既要坚定不移推进,也要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双碳”目标下的政策思路和重点工作,为推进“双碳”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实现“双碳”目标也必须胸怀战略全局,加强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制定出台相关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强政策衔接。
二是推动能源革命。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确立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新能源。
三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要做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统筹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是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以先进技术手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高效、高质推动,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提供强大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
五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加快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是支撑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反映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财税、价格、投资、金融政策,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电力交易衔接协调。
六是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勇于担当、践诺守信,敢于并愿意就碳排放问题做出承诺,付诸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面对这场前无古人的硬仗,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四对关系,就一定能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