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专精特新”提升GDP含金量
2022-02-25
596
gjys004
本报记者 黄典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2.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细看之下,这高增长的背后,以中小企业为主组成的“专精特新”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亮眼,表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和发展韧性。
“GDP不光要大,还要强、质量要高。‘专精特新’企业创造的增加值进一步提升了GDP含金量。”日前,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他用数据细数了重庆成果:目前,重庆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8家,位列西部第二位。属于“四基”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8家。659家监测“专精特新”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同比增长31.3%、45.2%。企业研发能力稳步提升,自建或联建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100%,填补国内国际空白的企业占比72.0%。
“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体现了重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理念的决心毅力。”易小光表示,近年来,重庆加速打造“智造重镇”,高质量集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了重要基础。对于下一步如何支持“专精特新”,他表示,首要是要在培育好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上做文章。
“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是高度相关的,目前我国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99%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99%是民营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发展尤其需要良好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易晓光说。
在今年重庆两会上,他提出《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提案,建议持续提升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程度,适时成立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的重庆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会商机制,搭建“政企直通车”等政府服务企业直达平台,畅通民企参政议政渠道;建立公职人员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厘清政商交往边界,出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公职人员交往清单》,强化监督执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和服务方式。推动政府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扮演好“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角色,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真正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专精特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利器,它们大都瞄准“缝隙市场”,在细分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能有效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易小光表示,这还需激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内生动力、科技创新能力,畅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智力支持,强化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惠企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