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2021-06-24
796
gjys004
“双碳”目标+绿色发展 低碳升级,乘着转型“东风”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阔的绿地和干净整洁的道路,门口还挂着一块四星级的牌子。这不是高档酒店,而是浙江省湖州市的一家机械制造企业。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湖州市推广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工作,探索绿色制造新模式。围绕能源利用、资源利用、产品、污染物排放、绩效等内容,按照“绿色、清洁、低碳、循环”的要求,湖州市设定二星至五星的星级管理地方标准,出台绿色制造行动计划、考核机制等,形成一整套标准评价体系。 如今,湖州市已逐步形成由五星级引领、四星级示范、三星级普及、二星级提升的“橄榄形”星级绿色工厂管理格局。截至目前,该市二星级以上绿色工厂超过26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84%。纵观浙江全省,目前共有7个工业园区、121家绿色工厂被工信部列入绿色制造创建名单,数量居全国前列。 工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对于制造业来说,是压力挑战,也是转型“东风”。不少专家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重构整个制造业。例如,手机制造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原材料提供、零部件生产、芯片系统、组装制造等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企业都实现碳中和,这就会对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标准。因此,“双碳”目标下,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是以减少碳排放为目的,在技术革新、就业增长、产业壮大等驱动下的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工业制造业的绿色发展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改造,另一方面不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从根本上说,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主要依靠绿色技术创新,即所有技术创新均应符合绿色低碳标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绿色技术应具备高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减少碳排放或实现零排放,与传统企业相比具有低成本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