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为何聚集了全市最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慈湖高新区给你答案!
2019-08-29
1072
来自于网络
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
慈湖高新区升级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区7年来,
慈湖高新区紧跟国家发展的铿锵步伐,
在马鞍山市城北一路披荆斩棘,突破藩篱,
从5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起步再创业,
一次次掀起改革转型建设的热潮,
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慈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
拥有量位居全市第一
已经成为马鞍山市科技创新的
中坚力量和东向发展的排头兵
慈湖高新区发展历程:
2012年11月,马鞍山市对慈湖高新区实施扩区,扩区后,慈湖高新区总面积达56.5平方公里。
2014年10月,被认定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同年12月,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88位。
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慈湖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3年11月,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有15个局室和所托管的2个乡镇街道,2个园区改革为11个局室、1个政务服务中心和4个社区。
2016年12月,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升格为国家级孵化器;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60位。
2018年3月,在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名单中位列第7位,位居全市第1。同年11月,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57位。
2015年4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科技服务企业区域试点;同年12月,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73位。
2017年8月,港口物流基地成为全省首批物流示范园区,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同年11月,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56位。
创新是引领高新区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高新区的天然使命,而“创新”也成为写入高新区的先天基因。慈湖高新区从诞生之日起,即被注入了追高逐新的基因。近年来,慈湖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以特色园区、产业体系、成果转化建设为核心,为加快实现园区经济总量大、发展水平高、产业体系优、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深、投资环境佳注入了“科技”活力。
建区7年来,慈湖高新区始终坚持把创新发展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2025”行动计划、改革和创新发展36条行动计划。坚持把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作为创新驱动的主抓手,引荐大院大所,促进成果转化,推动联合创新,树立创新在高校、转化在企业的理念,先后与北京大学工学院、中科院北京自动化所、中科院北京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20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
经过多年努力,高新区先后吸引了世界500强法国圣戈班、德国易能环保、韩国和承、意大利迈特诺、日本东洋铁球等外资企业,台泥集团、和桐化学、青烽化工等台资企业,以及中兴通讯、中粮生化、神华集团、立白日化、中核钛白、海螺水泥、华旺集团、苏州易锐等知名企业前来投资。
截至目前, 慈湖高新区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拥有量位居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品342个,有效专利总数2800余件,专利成果转化率达70% 。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为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示范和先导作用。
产业是园区的立足之本、发展之要。近年来,慈湖高新区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2341”重大项目建设,即“两镇”:智慧小镇、健康小镇;“三园”:科技创新园、产业合作园、生态文化园;“四基地”:现代化工、节能环保、港口物流产业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一工程”:区域环境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着力发展提升医药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做强港口物流产业,加快构建“221”现代产业体系。
“珍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慈湖高新区依托完善的产业链精准招商,用一个个优质项目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壮实“产业强区”的龙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坚持将招商引资当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将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当做产业升级的“源头活水”。主动作为和有效举措带来的是令人欣慰的成绩,今年上半年,慈湖高新区实际利用内资102.85亿元、外资27215万美元,分别增长67.5%、15.9%。
就在前不久,来自苏州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易锐(马鞍山)光电集成基地一期正式建成并投产,这是慈湖高新区利用天然区位优势全面接轨苏浙沪的重要产业成果。慈湖高新区北起苏皖省界,和南京无缝对接,是八百里皖江的最前沿,也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近年来,慈湖高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强与南京等长三角地区的合作。2018年3月18日,慈湖高新区驻南京经贸技术联络处揭牌成立,这是高新区用心打好“南京牌”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开放发展、加强对外合作的重要成果。近三年来,慈湖高新区共吸引了苏州易锐光电、杭州华旺新材料、南京科思化学等100多家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入驻,总投资额超过120亿元。
慈湖高新区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化工、建材、冶金类企业较多,企业间资源、能源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园区尽快实现产业提升和转型,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努力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近年来,慈湖高新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治理,以生态绿色发展不断提升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努力降低污染总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同时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存量、构建增量,中核钛白钛石膏综合利用、马钢诚兴、北大益丰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纷至沓来;深入开展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加大天门大道、高压线缆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结合“三线三边”专项整治工作,在园区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既定目标;坚决淘汰关闭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顶住压力先后关停落后产能企业60余家,有效解决了宁马交界处“土小”企业无序发展问题,同时利用腾挪出来的土地先后引进高新技术企业10余家,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
扎实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治,认真推进“七大攻坚行动”,扎实推进世界银行贷款慈湖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园区循环化改造、慈湖污水处理厂扩建、化工企业环境在线监测、蒸汽管网东延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
深入开展“三大一强”专项行动,全力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转办问题整改,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138家,规范固废清运和黑臭水体治理,加快谋划并实施以“两山、两河、两廊、两镇”为重点的全域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新增绿地面积近2000亩。群众环境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托起百姓幸福梦
市民,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也是共享城市发展红利的受益者。评价一座城市共享发展的成果,就要看“民生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不是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有保障、越来越可持续。
近年来,慈湖高新区不断加大重点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持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高新区的吸纳力、影响力和承载力;不断夯实党建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好更快地造福辖区百姓,让广大群众生活更舒适、更幸福。2018年,14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44亿元,完成或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6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高新区深入推进社会保险应保尽保,2018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9552人,养老保险参续保缴费人数达2123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及时落实配套资金,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权益,全年累计救助低保家庭、困难残疾人等18403人次,发放各类保障资金716.3万元。切实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慈馨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并正式投入使用。
大力促进居民就业创业。健全高新区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动态掌握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需求情况,帮助立白日化、金星钛白、安实餐饮等企业落实新进员工岗前培训。大力实施“双创”升级战略,持续发力“双创”环境营造与资源集聚,去年“梦之湾”众创空间新招引创业团队23个,同比增长38%;新增注册企业数19家,同比增长142%。
文明之花常开高新。高新区把创建文明城市与提升市民素质、城市管理和民生福祉有机契合,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共建共享”的创建理念,让塑造城市文明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2018年集中开展天门大道、银杏大道等道路两侧专项整治,清理建筑垃圾25.5万余平方米。投资400多万元,推进美丽高新区建设,完成6个村环境综合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