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0年优惠政策:内蒙古将重点扶持这几类化工项目
2018-12-18
1697
Cindy;来源:搜狐新闻
(原标题:2018-2020年有优惠政策:内蒙古将重点扶持这几类化工项目!)
近年来,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培育形成了一批以现代煤化工、生物化工、稀土新材料等为主的世界领先特色产业集群。但产业发展过多依赖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单一呈现重型化特征,以及新的产业增长点不足等诸多问题也日渐凸显。为此,内蒙古近日制定出台了《内蒙古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后简称:《方案》),提出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等六大新兴产业发展再提速,进一步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这是记者12月上旬从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了解到的信息。
据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张韶春介绍,当前内蒙古产业发展出现的症结和矛盾,是自治区一个时期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发展质量效益不高、资源能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内蒙古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是着力培育非煤产业、非资源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案》明确了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继续淘汰落后低端过剩产能,构建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张韶春说,下一步内蒙古一方面将抓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推进和建设,计划实施三年滚动项目301个项目,总投资达到2585亿元。另一方面,要真正通过支持政策的落实,比如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财政金融、土地供给、税收优惠、技术创新、电力、人才等惠企政策,推动企业减税降费、降本增效,同时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招商引资承诺兑现不到位等问题,推动新兴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到2020年,全区新兴产业工业产值达到275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力争形成1个产值千亿元级、2个产值超500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高世勤指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化工不仅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也是《方案》中六大战略性新兴产里升级提速的重要环节。
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将重点发展新型化工高端机械制造、涵盖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全产业链;新材料产业,将依托已经形成的11万吨稀土化合物产能,2.7万吨多晶硅、2万吨单晶硅产能,重点发展壮大稀土功能材料和光伏材料产业,提升高分子材料品质,布局石墨(烯)、高性能纤维、高品质碳化硅等前沿新材料;
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化工制品、化学药等,将实施重大新药创制行动,推动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向高品质的成品药和制剂转变,打造特色生物医药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今后将主要从引进电子制造项目、推进大数据应用、高标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将大力推进煤矿煤电能源项目与化工项目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发展能源化工节能环保服务业。
此外,在军民融合高科技产业方面,内蒙古将建设航天科工六院军民融合产业科技园、阿拉善国防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军民产业集聚区,提升升级发展核燃料、特种纤维和屏蔽材料、高精度稀土永磁电机等产业。
内蒙古石化协会原会长柳华民告诉记者,《方案》致力于在创新发展、提升质量效益、补齐短板上下大力气,出台的时机非常及时,有利于内蒙古化工行业瞄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突破高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等制约“瓶颈”,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化工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形成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
“具体化工行业而言,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有所侧重,需要持之以恒抓项目、扩投资、保运行,不断做大化工产业总量。发挥自治区煤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精细化工产业优势,瞄准先进高分子材料,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关联产业耦合。同时大力推广能源化工前沿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尤其是电石等矿热炉尾气发电、制甲醇、制乙二醇、制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技术,促进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利用、水循环利用、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应用,推进有机化工、生物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柳华民说。
政府部门负责人解读:
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厅长李仲开:
“五大工程”是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对明年的工作我们也作出了初步安排:
科技创新方面,我们拟支持15户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工业设计中心和一批技术成果中试平台建设,推动创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制定蒙药中药、生物医药、石墨(烯)新材料制造创新中心筹建方案,新培育10户“双创”示范基地。
绿色制造方面,拟支持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项目,在硅铁、稀土等行业制定10个以上绿色制造地方标准,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力争建成园区污水处理厂10个、集中供热项目16个、渣场37个。
工业园区振兴方面,主要是建立以单位土地面积投资、税收贡献以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认定,明年计划新增产值超500亿元工业园区2个,总数达到6个。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明年拟培育200户成长型小微企业,150户“专精特新”示范企业,50户“小巨人”企业,推动300户中小企业成为规模以上企业。
“两化融合”方面,主要是推动“两化融合”对标工作向规模以下企业延伸,认定和支持一批智能车间、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工厂,深入推进“万户企业登云”行动,力争新增登云企业3000户,达到7000户。实施行政村4G无线网络建设工程,力争年底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支持范围不限于六个新兴产业,是支持整个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创新能力建设方面主要有7个支持方向,一是对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创新平台,包括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给予经费支持;
二是对技术成果中试和产业化应用项目,购买使用先进技术成果和购置关键设备的制造业项目,以及进入蒙药配方剂、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科研临床试点的企业给予奖补;
三是对纳入国家目录的首台套产品和自治区认定的首台套、首批次产品给予奖励;
四是对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按照药品品种给予奖励;
五是对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奖补;
六是对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给予奖励;七是对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双创”示范基地给予奖励。
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方面主要有3个支持方向:
一是对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制造业项目给予奖励、贷款贴息和前期费补助;二是对亩均投资达到一定强度的工业园区给予奖励;三是自治区已经设立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产业升级、节能环保等项目建设,同时我们正在筹备设立自治区产业转型发展基金,将以市场化方式支持工业重点项目建设。
企业做强做优方面主要有6个支持方向,一是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总部落户我区的给予奖励;二是对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奖励;三是对新认定的成长型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以及新纳入规模以上统计范围的企业给予奖励;四是依据考评结果,择优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给予奖励;五是对新认定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申报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园区给予奖励;六是对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中国工业设计奖的企业给予奖励。
“两化融合”方面主要有3个支持方向,一是对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的企业给予奖励;二是对购置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给予购置费补助;三是对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的示范项目给予奖励。
要素保障方面主要有所得税减免、土地弹性出让、阶梯电价(用电量越大电价降幅越大)3个支持方向。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吴苏海:
根据我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要素构成和突出短板,从增加科技公共产品供给,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建设开放型创新体系三个方面予以着力,解决新兴产业发展创新环境不优,内生动力不足和资源配置封闭的老大难问题。
增加科技公共产品供给,重点是四个方面的供给:一是落实落细科技政策供给。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技术交易后补助政策等普惠性、变革性政策对于激发广大创新企业、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应该引导广大研发机构把这些政策化为内控制度,自觉自愿加以实施。
二是强化公共科技平台及服务供给。建设好内蒙古科技资源大数据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交易平台、不同主体创办的促进创新要素供需对接的平台以及配套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创新成果、人才、资本等要素信息,享受专业化、便利化的创新服务。
三是加大高水平公共科技资源供给。下大力气抓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共用共享,提高使用效率,解决重复购置、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问题。推动全区范围内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与企业纵横联合,突破高水平关键共性技术瓶径。
四是加大科技发展的战略供给。依托高端智库,梳理自治区新兴产业前沿领域重点方向、关键环节的技术路线,引导企业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提高创新的系统性。
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方面,要充分认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创新型企业是新兴产业的最小单元、发展根本,企业强则产业兴这一逻辑关系,着重开展五项工作:
一是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究制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后补助政策,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让企业自觉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二是在若干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由企业牵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大科技专项,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中卡脖子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
三是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现有700家的基础上,通过培育辅导,2020年达到1000家以上,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四是加大对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企业成长机构的扶持,培育孵化数量庞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
五是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满活力、砥砺奋进的创新氛围。
在建设开放型创新体系方面,通过跨区域、跨国界技术转移、联合攻关等研发活动,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利用创新资源,打造一个外向型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一些优势领域融入国家仍至国际创新网络,使我区成为高端创新资源的汇集地,带动科研组织能力、产业协同能力、人才集聚能力、开放合作能力的新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