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前三季度自主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3-11-13 748 安徽省科技厅

  今年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有关部门和各市的通力协作下,安徽全省自主创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突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战略平台建设,强化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核心创新载体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重大创新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工作推进,取得了新进展。
    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554.8亿元、增加值2136.7亿元,同比增长17.5%和16.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8家,总数达2027家。申请发明专利19771件,获发明专利授权3134件,同比分别增长65.4%和45.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77件,较上年底增加0.48件;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82.3亿元,同比增长49.3%。其中合芜蚌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102亿元、增加值126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9.2%和59%,同比增长17.5%和16.8%;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2家,总数达1112家,占全省的54.9%;申请发明专利10382件,获发明专利授权2018件,分别占全省的52.5%和64.4%,同比分别增长45.1%和26.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2件,高出全省3.43件,较上年底增加1.3件;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68.5亿元,占全省的83.2%,同比增长44.8%。
    一、强化顶层设计,谋划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把“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核心战略,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在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下,一是研究起草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文件稿。二是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引进创新团队来皖创业、建立天使投资基金、创新产品政府首购首用等6个方面配套政策稿。目前,“意见”和“配套政策”正在抓紧进行修改完善,有望年内出台实施。三是抢抓科技部在全国选择部分省份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的机遇,编制了“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积极争取安徽省进入首批试点。
    二、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一是主导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围绕省八大主导产业和各市首位产业领域,凝选实施了99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预计拉动市县和企业研发投入36.7亿元、产业投资760多亿元,新增销售收入543亿、利税59.2亿元,形成专利、著作权、标准等2400多项。对“十二五”省重大科技专项进行调整充实,凝练了200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在重大科技项目的牵动下,世界吨位最大的15000吨双动充液拉深液压机、全球首台单镜头单光源3D投影机等重大产业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京东方鑫晟8.5代线、迅飞智能语音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加速建设。二是科技成果加速应用示范转化。加快推进“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等科技应用示范工程,合肥市新增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1389辆,示范应用LED照明产品4万盏以上,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深入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一田三区”1615万亩;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已建成运行省级信息综合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和120个村级、30个专业信息服务示范站点,整合共享各类农村信息资源约65TB;推进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新增8个试点县(区)。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1—9月份,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2.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8%,充分显示了安徽省抓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显著成效。
    三、强化企业主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速培育。组织开展了全省高企服务全覆盖行动,支持高企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强化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培育,新增高新技术培育企业500家。组织开展了第五批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新增试点企业113家。启动首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备案企业达3805家。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加速提升。支持企业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企业技术中心11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余家。凝练实施了产学研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新型区域创新组织等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重大项目31项。支持企业新开发重点新产品153项、高新技术产品1658项。三是产学研对接合作加速深化。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新组建芜湖启光能源科技研究院、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新型产学研实体。合肥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累计开发试验场所面积近9万平米,集聚研发人员达897名,其中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累计达86人,孵化企业33家。新认定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14家、国家级试点联盟1家。全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1058场次,实现技术成交额13亿元。四是知识产权战略加速实施。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示范创建活动,合肥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新增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2个、试点县(区)12个。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选聘重点企业专利联络员2172人,遴选3家企业开展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10家企业开展管理规范试点,新增714家工业企业实现发明专利申请消零,实施企业核心专利产业化项目36项。加大专利保护力度,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件46件、调处专利纠纷案件45件。
    四、强化集聚整合,培育核心创新载体。一是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进展顺利。一期工程 已部分投入使用。瞄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未来网运营管理与控制中心”、“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运管中心”等建设,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建设”项目获国家发改委立项,正在积极申报承担国家“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与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20个。培育遴选先进技术项目83个,培育科技型企业19家。引进科研领军人物和研发骨干40余人,招收工程类研究生700名。二是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开通运行。成果展示、中介服务、检验检测等6大功能平台投入使用,集聚各类中介机构270家、科技企业205户、检测分析机构 46家,整合了2000套(台)仪器设备、1000多家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三是高新区等各类科技园区加快建设。新批建设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高新区和3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滁州、蚌埠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四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安徽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和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绩效考核,新增孵化企业554家、毕业企业227家。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项目3项,启动首批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指导有关市组建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
    五、强化人才支撑,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一是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不断深入。累计吸引9700多名高层次人才落户试验区创新创业。二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杰出青年人才7人(“万人计划”总人数达11人,居全国第六)。4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新入选第一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3人新入选省 “百人计划”。中科大潘建伟教授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奖最高荣誉奖——重大科技成就奖。三是新建院士工作站21家,柔性引进院士72人,实现了全省16个市院士工作站建设全覆盖。
    六、强化改革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在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方面,制定出台了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和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功能定位。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四个跟着走”制度,简化项目和绩效评价合同文本。探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考评制度,新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7项,组织开展了自主创新专项项目网上绩效考评。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了省科研不端行为和管理失信行为数据库。二是在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面,进一步规范省科技奖和专利奖评审流程,改进评审办法。7项成果通过2013年国家科技奖评审;8项专利获国家专利奖,其中金奖2项,创历年最多、最高。三是在省属科研院所改革方面:芜湖仪器仪表研究所整体划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管理。
    七、强化政策落实,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一是国家重大政策试点取得新突破。中关村示范区完善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三项国家政策试点在合芜蚌试验区拓展实施。近期,国家又将中关村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试验区。深入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重大政策试点,新增试点企业6家、累计完成24家企业试点,激励科研及管理人员267人,激励股权2415万股,激励金额6493万元。二是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加速推进。开展合芜蚌试验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推动建立运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创业风险投资运行,省及合芜蚌三市创投基金新增投资项目8个、投资额1.9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25个、总投资额43亿元。加快实施专利质押融资试点,新增25家企业办理质押融资2.1亿元。三是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兑现上年度所得税减免政策33.5亿元;1560家企业兑现了上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计扣除额43亿元。四是对外科技开放合作步伐加快。新增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2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1家,支持蚌埠玻璃院、四创公司、宁国中鼎等企业在境外新建一批研发机构。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1个、长三角科技攻关合作项目16个、试验区与中关村合作项目18个。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