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以制度创新推进科技创新

2013-10-22 404 北京市科委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医药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北京市作为我国乃至全球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因此,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得如何,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小散弱”向“高聚强”转变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简称:G20工程),就是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
  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生物医药产业的底色就是创新。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要想让建立在新技术、新产品之上并具有战略意义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势必要改革、完善现有的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创新成本的最低化、成果转化的最快化。
  北京市委市政府为G20工程制定了24字发展方针: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聚焦支持对象、贡献规模增量,其中第一条就是“创新工作机制”,明确了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
  作为实施G20工程的牵头单位,北京市科委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重点在创新工作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第一,按照“一盘棋”的理念,建立相关部门协同作战的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条相对应的政策支撑链条,着力提升创新效率。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链条,涵盖了上游的产品创新、中游的药品生产和下游的临床应用,涉及科技、药监、卫生、人保等多个部门,只有部门联动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一条链。为此,北京市科委与北京市药监局合作,共同建立“北京生物医药创新促进平台”,搭建新药审批绿色通道,监管部门提前进入新药研发阶段,及时给予服务,缩短了审批周期;与北京市卫生局合作,形成了“一品两规三剂型”的新型管理模式,使创新品种获得加分;与北京市人保局合作,推动了以重点企业创新品种为代表的医药新品种及时纳入北京市医保目录,在解决百姓健康需要的同时促进了创新。这些措施打通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效率,激发了创新的内生动力。
  第二,针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量身定制服务措施,推行“一企一策”的服务模式。充分考量企业不同规模特点、创新能力、市场化前景等要素,把企业分为规模企业、潜力企业和引进企业,确定了创新实力强、研发投入比例大、具有一定产业规模或有很大发展潜力的100余家创新型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然后建立档案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并针对新版GMP、药品招标、企业重点实验室认证等具体问题定期召开协调会,制订实施支持措施,“贴身、贴近、贴心”服务好企业,使政策资源切实落在需求上、落在企业里、落在产业中。
  第三,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并重,鼓励企业依靠创新实施“大品种战略”。北京市科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支持企业把重视科技研发、加大研发投入作为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有计划、成系统、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专项、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等专项。在科技计划组织方式上,采取公开招标、邀标、择优委托和稳定支持等多种方式;在经费安排上,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政府资金股权投资等不同形式,调动全社会优势资源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同时,组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平台搭建和标准创制活动。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重。顺应市场需求,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结合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与有关区县携手,为生物医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投资大、设备全、水平先进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不可或缺,但又远非一家企业所能为之。市科委携手创新企业聚集的大兴区(亦庄)和昌平区,共建以大兴(亦庄)生物医药基地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一南一北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生物医药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两个区域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新机制催生新速度。G20工程实施3年来,北京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产业规模从2009年底的394亿元增至2012年1023亿元,又一个千亿产业在首都崛起。
  3年的实践证明,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才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壮大。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